根據統計,人類臨終前感到最後悔的事情分別是:
- 但願當初沒有這麼努力工作。
- 但願當初有勇氣做自己,而不是符合他人的期待。
- 但願當初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- 但願當初與朋友保持聯絡。
- 但願自己更快樂。
以上這一段話相信在很多書籍都看過,或許項目有些不同,但大致不出這幾樣。這也是很多時間管理書籍的核心,你要如何有效使用時間度過這充實的人生。
講時間管理的書籍琳瑯滿目,你肯定看過幾本。我會推薦《生活槓桿》給你,釐清觀念後逐步計畫去執行,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。
取自《生活槓桿》書中金句
- 你不能管理時間,你只能管理自己。
- 問題從來不是時間的多寡,而是你使用與投資時間的方法。時間是你的貨幣、資產、創造價值與交易的方法。
- 生活槓桿哲學的目標,是把時間分配給可以締造最大回報、享受與自由的事物,進而達成時間槓桿的最大化與時間浪費的最小化。
- 在追求成功的箴言裡,最大的迷思與錯覺之一就是:『努力工作』。
- 想要得到最大的幸福與自由,並且主宰大多數的時間,你必須選擇一份同時能夠成為熱情的職業,並且結合工作與假期。
- 找到一件讓你執著的事情,仿佛你是為此而生,你會因而得到無比的自尊與目標,也會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。如果沒有這種效果,就不要做。不要滿足所有人的期望。你應該要追求極端,極端專注在願景與目標,極端捨棄其他不重要的事情。
- 生活槓桿的原理是善用別人的時間、金錢與經驗,讓你事半功倍。
- 生活槓桿不會追求『工作與生活』的平衡或分離,它把所有事情都融入在人生裡。
- 拒絕任何不屬於關鍵結果領域與創造收入工作的事物,堅決斷捨離。
- 助人是創造快樂與財富的不二法門。很少人知道『服務』與『解決問題』是增加自身價值、自尊與收入的秘訣。
- 有錢人與窮人最大的差距,在於有錢人會把錢投資在可以創造非勞動收入的資產。資產可以創造持續收入,有錢人再用持續收入購買折舊品與消耗品。
- 20%的工作會創造出80%的收入。找出20%的創造收入工作,降低時間浪費,提高財務所得。
閱讀本書給我最大感觸
自從看過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,可以理解一個道理。人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,既使再怎麼會時間管理,也會貪婪地想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做更多事情,如此循環輪迴,那些多出來的時間反而牽制自己需要做更多事情。
關於時間管理、生產力管理、人生哲學與生活哲學。如果你想要看外在物質版本,我會推薦《生活槓桿》給你,簡單粗暴又好用。假使你想看內在精神版本,那我絕對會推薦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。
任何學術、議題與學問,我喜歡也推薦所有人,嘗試優先去閱讀擴充知識的廣度,如此才能更有認知的在眾多選擇中精進,而不會因為自己侷限的見識,無知的繳交智商稅。現代講究跨界,也講究刻意練習。
人與人最大的差別真的是認知,這是一本可以提升自己格局的書籍。閱讀永遠只是第一步,那僅是打開觀念的敲門磚。套在自己身上去落實才是真的。2020年看過一次,如今2024重看本書。完全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。
像是閱讀與寫作就是很棒的堅持,開始逐步降低社交,把時間留給自己。然而健身與購入資產就是我很欠缺的,我需要改進的部分。
重新複習《生活槓桿》收益良多,更清楚自己的目標與方向。再一次重新思考自己打算把【專注力、時間與金錢】放在哪裡,打造自己的生活風格。
版主介紹:玉恆先生